| TOPCon 与 HJT 传输机制对比研究【许涛】 |
| 发布时间:2025-10-30 | 浏览次数:30 |
TOPCon 与 HJT 传输机制对比研究 许涛,高牧南,邓伟伟 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E-mail: alan.xu@csisolar.com 报告摘要 提高电池效率,降低度电成本(LCOE)是推动太阳电池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永恒动力与目标。HJT 及 TOPCon 作为新一代晶硅太阳电池的代表性技术,其相对上一代电池(PERC)的重要突破在于实现了钝化接触概念,通过制备兼具优秀钝化性能与金属接触性能的膜层结构,避免了传统结构中对金属电极接触区域表面钝化的破坏,显著提高了电池的开路电压(Voc)。 钝化接触结构通中导电性相对较差的超薄介质层(如 TOPCon 中的超薄氧化层或 HJT中的本征非晶硅层)对钝化接触的实现起到关键作用。主流观点认为,该介质层为硅基体表面提供了优秀的化学钝化,同时因其厚度极薄,允许载流子以隧穿形式进行传输。同时有研究表明,载流子也可通过在该介质层中随机分布的孔隙进行传输,尤其在 TOPCon 结构中,因其工艺过程温度较高,孔隙的产生与作用更为显著。 载流子经由隧穿或孔隙传输的电阻,其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。隧穿电阻随温度上升而减小,孔隙电阻随温度上升而增加。本报告通过实验与建模拟合,考察 HJT 结构与 TOPCon 结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介质层传输电阻变化趋势。结果表明,HJT 结构中的传输机制以隧穿传输为主,TOPCon 结构中则以孔隙传输为主。
|






